客户聊得好就是不下单?你不是缺技巧,而是缺“推动”术。
“锅里”的客户,就像煮到八分熟的菜——有香气,有温度,就差最后一把火候。 这类客户对外贸人来说,既是机会,也是考验。
他们明明有需求、有信任,却总在最后关头犹豫。这时候,硬催是没用的,真正要做的是“推一把”。
而推动的关键,就在于找到对的人、摸清真实需求、给出靠谱的方案。
我有个中东客户,前后磨了半年,样品寄了三次,测试也过关,可订单就是下不来。
后来我使用格兰德查全球背调功能挖掘出了对方的关键联系人,沟通一段时间后专程飞过去,想办法约到他们技术、采购、市场三个部门的负责人,分别聊了一次。

那几顿饭,我基本没怎么推销,全程都在听。
采购负责人透露了他们今年这类产品的预算,让我对订单体量有了底;
市场负责人提到想增加一些差异化的功能,但不确定能否实现;
最后和技术负责人碰面时,我把前面积累的信息和他一一验证,并讨论了新功能的可行性。
有些想法被他否定,有些则一拍即合。
回国后我马上协调技术部门,两周内就做出了新样品和软件。测试通过后,客户很快就下了单。
很多时候,客户不是不想买,而是在犹豫“要不要跟你买”。
我见过不少业务员,手里攒着一堆“锅里”的客户,每天追邮件、打电话,可转化率就是上不去。
问题往往出在三点上:要么没搞懂客户的真实需求,要么跟进节奏不对,要么就是没能力帮客户把需求落地。
其实对待这类客户,就像厨师看火候,得知道什么时候该加柴、什么时候该调味。 想要推动“锅里”的客户,这三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误区一:只顾讲产品,不挖掘需求
很多业务员一开口就是“我们质量好、价格优”,但客户真正关心的,是你的产品能不能解决他的实际问题。
比如客户问“光伏组件效率多少”,其实规格书里都有,他为什么还问?很可能是因为项目需要提升发电量。这时就要顺着问题深入交流,摸清背后的真实需求,再推荐合适的方案。
误区二:跟进节奏不当——太紧或太松
要不要天天联系客户?未必。
比如我的那位中东客户,我们形成了默契:周五周六是他们休息日,我不打扰;周日如无急事也不联系。
周一我们先线上沟通议程,之后各自推进,周三周四再同步进度。 但也不能太过放松,再长的假期,重要客户也不能三天以上不联系。即便是斋月期间,也要保持2–3天聊一次,内容不限,但不能断联。
误区三:不会帮客户把需求落地
很多买家有需求,但不知道如何实现,于是会选择熟悉的品牌或直接甩来规格书让你对标。 这时就要主动出击,从应用场景、项目需求、预算、功能等多个角度帮客户分析,协助他们推进项目、完成KPI,而不只是被动接单。
“锅里”的客户,是离成交最近的目标。不能干等着,也不能乱催促。只有像研究菜谱一样,摸清客户的需求链、决策链、应用链,才能稳稳地把机会从“锅里”盛到“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