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义乌:十平米小店背后,藏着怎样的万亿生意?
义乌没有海,却是全球小商品流动的“出海口”。这里的快递首重便宜得超乎想象,夜市上各国面孔与商品交织,让人仿佛置身异国;这里几乎“全民皆商”,每个人手里都攥着改变命运的可能。
义乌,是一座能让你相信普通人也能逆袭的城。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义乌常住人口约186万,十年增长超过50%,年均增幅跑赢浙江和全国——数字背后,是这座城市不可阻挡的吸引力。
而三百年前,它还只是江南一座安静小城。土地贫瘠,当地人只能肩挑货担、手摇拨浪鼓,奔走他乡,“鸡毛换糖”成为义乌人从商基因的起点。
如今,义乌政府官网这样介绍:“全国最大内陆港、年出口标准集装箱超40万只、最大小商品出口基地”。
这些“之最”背后,是无数外贸人用汗水堆砌出来的风景。我曾是其中一员,深感义乌就像一座不眠的东方灯塔,持续向世界输送物资与商机,也吸引一批批跨洋而来的掘金者。
一、商贸城,小商品的大宇宙
初到义乌,我印象最深的是酒店多、修车行多——这座货源之城,链接着全球订单与国内需求。 这里的人务实勤勉,不尚空谈。十个人里,八个都和电商有关。店铺老板们大多亲力亲为,乐观接单,忙碌而踏实。 义乌国际商贸城,当地人仍习惯叫它“福田市场”。
五大区域以字母划分,外部有上百个编号入口。想高效逛市场,最好先上“义乌购”网站查好位置。 别看不少店面只有十平米,背后可能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工厂。样品陈列,只为接单,不零卖——这是商贸城的常态。 开车来采购,建议认准“数字门号”,再按指引找楼层和摊位。
整个市场产品分类清晰,区域集中,但想摸透,仍是每位“义乌新人”的必修课。 有个说法很形象:如果在每个摊位停留1分钟,每天逛8小时,逛完7万多个摊位,大概需要145天。
从成品到配件、原料到加工,产业链在这里高度细分。比如你想做一批女士零钱包,从采购皮料、五金,到找模具厂冲压、小工坊切边压花,再到加工厂油边缝合,最后通过格兰德查全球的海关数据功能挖掘海外客户——每个环节,都有人专业对接。
这种“小而散而全”的生态,让贸易变得碎片化,也让“人人都可做老板”成为可能。
除商贸城外,篁园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也构成庞大供应链网络,千万商家共同撑起这座“世界超市”。
我曾有两年时间,频繁出入商贸城一区至三区。从跟着同事跑客户,到自己带人看货订货,订货单厚厚一沓,从型号、材质到包装,事无巨细。 老板们常备三明治当中饭——一进商贸城,基本没时间休息。
国外客户一年来回两三次,每次行程紧凑,最怕客户时间撞车。 提醒一句:别去商贸城零买,价格虽低,但易遭老板娘“眼神杀”。想淘便宜好货,夜市更合适。 贸易背后是生产力与资本,而生产力,靠的是一代代义乌人的拼搏。
二、不出国门的“国际都市”
对许多外国人来说,义乌是一片充满机会的淘金地。 优良的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持续吸引外商扎根。有人一住十几年,成家立业,中文流利,熟谙与老板娘砍价之道。
在义乌的外商中,中东商人尤其多。他们擅长做生意,义乌的货品与价格正中其需求。加之地区局势等因素,越来越多人选择来此发展。
这里甚至有穆斯林社区与礼拜堂。
广东人在茶餐厅喝奶茶,阿拉伯人在清真餐馆用餐,土耳其人则在咖啡馆吸水烟——多元文化在这座小城交融。
义乌不只有小商品,还有各国风味。叶挺路夜市旁的中东烧烤,肉块硕大,炭火炙烤,配上烤饼和啤酒,是独属义乌的烟火气。
这里也有“乌商面馆”这样的老字号,见证百年商旅往来。而匆忙客、老糊粥铺等快餐连锁,则为打拼者提供快速饱腹与小憩之地。
疫情前,我离开义乌,奔赴下一程。但那段在外贸一线琐碎中沉淀的经验,至今仍在照亮我前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