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建筑结构材进出口数据报告
中国建筑结构材2025年Q1进出口趋势分析报告——基于格兰德查全球贸易数据库及海关数据。
一、2025年Q1中国建筑结构材出口核心数据

1.出口总量与金额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建筑结构材(含钢结构件、胶合木梁、预制混凝土构件、铝合金桁架等)出口总量达220万吨,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18%(受东南亚基建提速及中东新能源项目拉动)。
出口总额48亿美元,同比增长40%,均价从2000美元/吨提升至2180美元/吨,主因高附加值产品(如大跨度胶合木、光伏一体化钢结构)出口占比提升至35%。
2.分产品出口表现
钢结构件:出口量120万吨(55%),单价1800美元/吨,同比增长25%,主销东南亚高铁及中东光伏电站项目(越南南北高铁二期采购量占30%)。
胶合木梁(CLT/GLT):出口量50万吨(23%),单价3500美元/吨,同比激增60%,欧洲绿色建筑政策驱动(德国、荷兰低碳建筑占比提升至40%)。
预制混凝土构件:出口量30万吨(14%),单价1200美元/吨,非洲保障房项目采购量增长45%。
铝合金桁架:出口量20万吨(9%),单价5000美元/吨,中东场馆建设(沙特NEOM未来城)需求增长80%。
3.出口省份TOP5
江苏省(80万吨,36%):南通中集集团出口光伏钢结构至中东。
山东省(60万吨,27%):青岛海尔家居预制构件供应东南亚基建。
浙江省(40万吨,18%):杭萧钢构胶合木梁直供欧洲低碳建筑项目。
广东省(25万吨,11%):深圳中广核铝合金桁架覆盖沙特NEOM项目。
河北省(15万吨,7%):曹妃甸首钢钢结构出口越南高铁工程。
4.出口国家TOP5(按金额)
越南(12亿美元):南北高铁二期采购钢结构件(单价溢价20%)。
沙特(10亿美元):NEOM未来城采购铝合金桁架(单价>6000美元/吨)。
德国(8亿美元):莱茵集团采购胶合木梁(FSC认证产品占比90%)。
阿联酋(6亿美元):迪拜世博园后续项目进口预制混凝土构件。
肯尼亚(4亿美元):内罗毕保障房项目拉动混凝土构件出口增长50%。
二、2025年Q1中国建筑结构材进口核心数据
1.进口总量与金额
2025年Q1建筑结构材进口量15万吨,同比增长10%,进口额12亿美元,同比增长28%,集中于尖端技术领域:
日本碳纤维复合材料桁架:进口量3万吨(20%),单价1.2万美元/吨,用于中国空间站地面模拟设施。
德国高精度数控钢构节点:进口量5万吨(33%),单价8000美元/吨,供应雄安新区智能建筑项目。
挪威胶合木防火涂层技术:进口量4万吨(27%),单价6000美元/吨,覆盖北上广超高层木结构建筑。
美国模块化核电钢构:进口量3万吨(20%),单价1.5万美元/吨,华龙一号扩建工程采购。
2.进口来源国与用途
日本(进口额5亿美元):碳纤维桁架用于上海张江科学城太空实验舱。
德国(4亿美元):数控节点供应雄安新区智慧交通枢纽。
挪威(2亿美元):防火胶合木技术用于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改造。
美国(1亿美元):模块化核电钢构采购量同比增长40%。
3.进口省份TOP3
上海市(占比45%):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主导尖端材料进口。
河北省(30%):雄安新区智能基建项目采购德国数控节点。
广东省(20%):深圳超高层建筑进口挪威防火胶合木。
外贸人可以来格兰德外贸平台办理VIP,通过使用客户背调、市场选择、海关数据以及客户挖掘等功能快速提升自身业绩。
使用兑换码“天天爆单”可获得50元优惠。
三、格兰德查全球关键洞察
1.市场驱动因素
全球绿色基建浪潮:欧盟“Fit for 55”政策推动胶合木进口增长60%。
中东超级工程:沙特NEOM未来城项目拉动铝合金桁架出口额激增120%。
技术代差倒逼进口:日本碳纤维复合材料国产化率不足15%,依赖进口。
2.风险与挑战
原材料价格波动:国内螺纹钢价格同比上涨18%(铁矿期货突破150美元/吨)。
专利壁垒:德国数控节点设计专利限制国产替代进程。
碳关税压力:欧盟CBAM对进口钢结构件加征25欧元/吨碳排放费。
四、格兰德查全球策略建议
短期行动(2025Q2)
抢占RCEP零关税红利:对越南出口钢结构件实施原产地累积规则(成本降低10%)。
技术合作:与挪威Moelven集团联合开发防火胶合木本地化产线。
长期战略
材料创新突破:联合中复神鹰研发国产碳纤维桁架(目标2027年自给率30%)。
智能制造升级:引进德国库卡机器人焊接线,将钢构生产效率提升50%。
零碳认证布局:获取EPD环境产品声明,突破欧盟碳关税壁垒。
场景定制化:开发沙漠耐高温(>60℃)铝合金涂层技术,溢价率提升20%。
如需定制化建筑结构材产业链竞争力分析或贸易合规解决方案,请联系格兰德查全球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