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RCEP如何破局全球贸易困境?
|
来源:中宏国研
|
浏览次数:542
2021-12-17 09:38:22
RCEP 全称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是一个包含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的区域自由贸易框架性协定。它旨在基于“10+6”国家建立的双边 FTA,整合东盟与其他六国已建立的 5 个自由贸易区(澳新同属一区),建立一个区域内框架性自由贸易协定,降低关税等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经济合作和商品、资本流通。
全球贸易变局催生区域合作新趋势
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拖累全球贸易出现负增长。自 2018 年 3月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拖累全球出口总额同比增长持续下滑。2019 年二季度,全球贸易总额同比下降了 1.95%(以出口离岸价计算)。2019 年 11 月 WTO 发布的四季度货物贸易晴雨表(Goods Trade Barometer)为 96.6,较上季度回升 0.9,但仍处于 9 年来低点。同时 WTO 将2019 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期由此前的 2.6%大幅下调至 1.2%,欧洲央行(ECB)、澳洲联储等一众机构看衰全球贸易形势。

受累于中美贸易摩擦,中国贸易额同比、环比增速亦双双走低。最新数据显示,2019 年 10 月中国出口和进口总额环比分别下降 1.3%和 10.2%,同比分别下降 2%和 4%。其中,中美双边贸易关系无疑受影响最大。2018 年以来,中美双边贸易额不断萎缩。2019 年 1-9 月中美进出口总额仅为 4479 亿美元,相比上年同期 4739 亿美元下降 5.48%。其中美国出口中国商品降幅更大,2019 年 1-9 月中国进口美国商品同比下降 18.78%。

同期,中国与其他主要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欧盟在 2018 年、2019 年与中国双边贸易保持平稳增长,2019 年 1-9 月进出口总额为 579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1%。

另一方面,RCEP 国家对华贸易不断增长,东盟跃居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关系趋冷给中国外贸带来较大挑战,而中国与东盟等 RCEP 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却不断增长。2019 年 9 月,东盟十国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量超过中美贸易,东盟跃居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的背景下,其他 RCEP 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关系也保持相对稳定。2018 年,RCEP 国家与中国双边贸易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 32.29%。其中东盟占比最多,占 RCEP 国家中 39%,日韩紧随其后,分别占 22%和 21%,澳洲位列其后占10%。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WTO 诸多协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操纵全球经济秩序的工具,同时美国在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在此背景下区域化合作新趋势被催生出来,其中 RCEP 协定就是涉及亚太地区经贸区域合作的重要产物。
2、RCEP 谈判取得新突破
RCEP 最先在 2011 年由马来西亚在第十八次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上牵头提出,并在同年的第 19 届东盟领导人峰会上获东盟十国一致通过。翌年 8 月,在柬埔寨召开的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济部长会议上,各国原则上一致同意组建 RCEP,但由于各国领土问题等争端不断,以及对待贸易自由化上态度的分歧,还有美国牵头的 TPP 协议的冲击,RCEP 内部各国并未完全步调一致。从 2013 年开始的谈判涉及工业产品关税、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 18 个领域,由于涉及多个双边贸易关系细则的一一确定,而部分国家之间利益存在较大分歧,RCEP 实质性谈判结束的期限一再延长。直至 2019年 11 月 4 日,第三次 RCEP 领导人会议在曼谷举行并发布联合声明,宣布 15个成员国已经结束全部文本谈判和实质上所有市场准入谈判,并决定在 2019 年年底对部分遗留问题进行最后磋商,下一步将启动法律文本审核工作。这表明在历经七年长跑后,除印度在会议最后表明“因重要问题未解决”临时退出之外,RCEP 终于迎来胜利曙光。
3、RCEP 建立对全球经贸格局影响深远
RCEP 国家占全球贸易总额份额较大,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加强有助于带动区域贸易,助力全球经济复苏。2018 年统计数据显示,RCEP 国家占据全球 1/2的人口、近 1/3 的 GDP,对于全球经济而言占据重要地位。RCEP 国家出口量占全球总贸易量 6%-7%之间,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受累于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RCEP 国家贸易增长率近年来也逐渐下降。提升 RCEP 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度和区域集团化程度,有助于形成区域贸易比较优势,带动全球贸易增长和经济复苏。

RCEP 提供在地缘政治、历史复杂的背景下建立经贸合作关系的典范。长期以来,亚太地区受制于历史包袱、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与外部势力影响,经贸合作关系纷繁复杂,难以形成事实上的“区域一体化”。从 1993 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开始,到纷繁复杂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东盟与各国建立的“10+1”合作、“10+3”合作,再到美国为了“重返亚太”一手策划的 TPP,以及 2017 年美国退出之后建立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大国角逐之下东亚多个贸易伙伴协议层叠错综,不同的最惠贸易协议和原产地规则形成巴格瓦蒂(Bhagwati,1995)提出的“意大利面碗效应”,部分地区“最惠国待遇”成为“最差国待遇”,带来了极大的制度成本和市场迷惑性。RCEP 通过对已有这些协议的整合和理顺,有助于破解东亚贸易制度交错混乱的局面,促进区域一体化,从双边 FTA 上升为区域 FTA,以抵御外部势力的干扰和经济全球化的一些负面影响。
4、对 RCEP 合作前景保持谨慎乐观
由于 RCEP 体量庞大,门槛相对自贸区较低,主要以整合现有的协议为主,其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依旧巨大。目前,各国之间关税协议还有较大降低空间,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体量相比于北美自贸区具有较大优势,可以说,这一协议发展为自贸区的可能性非常大。但 RCEP 目前以双边 FTA 为主,距离北美那样规则统一、合作密切的区域性 FTA 还有一定距离。同时,RCEP 所覆盖的地域跨度广,政治历史背景复杂,贸易合作关系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呈现一定的不稳定性,其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中国作为 RCEP 区域内最大的经济体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具备庞大的消费市场和生产能力。一方面,中国市场在 RCEP 各国出口中占比较大,开拓中国市场对于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中国与部分 RCEP 成员国存在较大的贸易顺差,部分国家可能因为惧怕中国制造业的涌入冲击本国市场而对 FTA 心存疑虑,比如在条约签订最后时刻宣布不加入 RCEP 的印度,便是由于担心中国商品冲击印度制造业而持有怀疑态度。
借鉴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他山之玉,RCEP 在发展过程中需关注地区发展的协同性,充分考虑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地区的特殊需求。同时需要特别关注其中的金融系统风险,防止因为自由贸易区建立过快而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冲击,形成区域内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共荣共生,促进 RCEP 向自由贸易区不断前进。
本文摘选于《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0年)》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外贸、跨境行业经验、相关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你可能还关注
RCEP生效倒计时,企业如何利用RCEP规定开拓海外市场
2021-12-29
RCEP对缅甸正式生效!外贸人,如何跟缅甸客户“交往”?
2022-05-10
RCEP对马来西亚正式生效!外贸人如何把握此次机会?
2022-03-25
RCEP生效 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能
2022-01-05
国外企业信用报告解读
2021-04-15
RCEP实施倒计时,全球产业链互动迎来新动力
2021-12-31
RCEP即将全面生效,全球经济再迎繁荣
2023-04-14
rcep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
2023-05-14
面对逆全球化阴霾 RCEP签署加速可期
2021-12-17
昆明川破商贸有限公司有哪些客户
2021-11-01
山东破云经贸有限公司有哪些客户
2021-12-10
iso9001认证流程解读
2023-12-15
今日热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