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字,说透外贸客户管理的核心(我的订单不断增长的秘密)
最近和几位同样从事国际贸易的朋友聊天,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今年生意上的困局:
1.手上虽然有几个老客户稳定下单,但总感觉增长遇到瓶颈,缺乏突破;
2.偶尔收到新询盘,跟进两三个月,报完价就没了回音;
3.看到同行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拿下新订单,自己既羡慕又无从下手……
其实,这种迷茫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清晰区分“现有客户”和“潜在机会”。
聊到我这边时,我提到自己的订单一直没断过,每年出国五六趟,日常安排得满满当当,出货也稳,还在不断拓展新市场、新客户。 他们问我到底是怎么做的,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九个字:
碗里的、锅里的、地里的。
这九个字,是我对客户资源的一种分类方法,也是一种经营理念。 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系统——既要守住眼前的收益,也要紧盯即将到手的机会,更要记得为未来播种。掌握这个逻辑,就像掌握了外贸业务的“永动机”。 这几年我深耕几个行业,从最初跟着订单跑,到现在能主动规划客户层级,靠的就是这套“三餐理论”。
尤其在当下经济低迷、行业竞争激烈的时候,理清这三类客户的策略,订单反而能稳中有进。
今天就来详细聊聊,外贸人如何管好“碗、锅、地”,让生意既有眼前的安稳,也有未来的希望。
一.先弄懂:什么是“碗、锅、地”?
1.碗里的,指的是正在执行的订单,已经建立起稳定合作的客户。 他们是公司目前收入的来源,是“吃饭的本钱”。这类客户信任你,你也熟悉他们的采购节奏、产品偏好,甚至联系人性格。我们要做的,是服务到位、交付顺利、响应及时,让他们持续返单。
2.锅里的,是指那些需求明确、正在谈判、样品已测、只差最后一步签单的客户。 他们是下一步收入的来源,是“快煮熟的饭”。我们要积极推动进度,扫清障碍,尽快把他们变成“碗里的”。
3.地里的,是那些尚未明确需求、甚至还没接触到的潜在客户。 他们代表未来的机会,是“刚刚播种的田地”。我们要提前布局、持续培育、耐心跟进,等时机成熟,再一步步把他们引进“锅”里,最终端上“碗”中。
二.如何守好“碗里的”客户?
服务,是最好的护城河。 很多外贸人订单到手就放松了,转身去找新客户,这其实很危险。 “碗里的”客户不是永久牌,不持续维护,很容易变凉。他们可能被竞争对手抢走,也可能因为内部调整或服务不到位而流失。
我们要做的,是建立“深度链接”与“持续价值”。
说白了就是两点:把订单做细,把关系做深。
我有个合作十多年的东欧客户。
中间不是没出过问题——质量瑕疵、交期延误、甚至客诉,都遇到过。
但我从不回避,每次都是第一时间响应,给出解决方案,我记得曾经有一次比较严重,权衡之下,我知道,想保住这个客户,光联系现在的对接人不行,于是我使用格兰德查全球背调功能挖掘出了对方关键联系人,对对方表达歉意主动飞过去当面沟通。
为什么?就是要让客户感觉到,我不只是来做生意的,更是来解决问题的。
越是把客户的麻烦当作自己的麻烦,他们就越离不开你。 前年我出了一批设备,量不小。
买家是当地一家大型国企,政府资源很深。他们内部把终端用户细分成6类应用场景,而我的产品功能并没有完全覆盖这6类——也就是说,部分客户一收货就发现功能不够,客诉接踵而至。
但事实上,这些需求在下单前的测试阶段,连买家自己也没提出来。我向他们澄清后,他们也没要求我担责,但关键是“解决问题”。
起初我非常焦虑,客诉一个接一个,疲于应付,总觉得自己服务不到位。直到后来我飞过去和客户深入交流,才知道别家的产品问题更多。客户内部的关键人甚至对我说:“问题多,生意才多。”
我这才恍然大悟:对已合作的客户,要更深入地去理解他们的使用场景,把现有的“饭”嚼透、守稳
之后,我系统整理了所有客诉记录,进行分类分析,不仅帮客户优化了解题流程,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是竞争对手没想到也没做到的。
同时,我们还和当地代理商合作,由他们负责偏远地区的客诉处理与新产品的推广——免费试用,满意再付款,不满意可退货。通过这种方式,不少新产品成功进入了终端用户的视野。
这正是“把订单做细+把关系做深”的体现。 “碗里的”客户是外贸人的基本盘,绝不能松懈。
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了解他们的业务动态、需求变化,甚至人事变动。把“碗里的”吃透,不仅能稳住订单,还能从中发现“锅里的”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