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诉讼风险管理

企业诉讼风险,是指企业在诉讼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争议事实以外的因素,影响案件审理和执行,致使其合法权益无法实现的风险。诉讼风险既不包括争议事实本身的影响,又不包括当事人法律意识和不正之风的影响。企业要正确看待诉讼风险,诉讼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当纠纷发生后,可通过相互协商、仲裁、调解等方式解决,当这些非诉讼方式仍解决不了纠纷后,诉讼成了惟一可行的途径,不到万不得已,企业之间的对簿公堂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诉讼只是最后的手段。企业诉讼风险管理可以通过聘请法律顾问来降低诉讼风险。企业诉讼风险管理应该注意哪些?
1.涉诉前要合理选择解决冲突的途径
企业出现纠纷后,解决纠纷的最好的方式是相互协商、仲裁和调解,这些途径相比诉讼来说,企业本身的形象、声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带来的影响都是最有利的。
2.起诉后要能预测诉讼中的各种风险
案件审理阶段的风险。如诉讼请求不当的风险;对方当事人反诉或第三人起诉的风险;不据实提出诉讼请求的风险;不能充分提供证据的风险;不能提供原始证据的风险;提供证据超过举证时限的风险;当事人对代理人授权不明、监督不力的风险;诉讼代理人能力不足、工作不力的风险;对方当事人下落不明的风险;诉讼代表人或代理人不按时出庭的风险;当事人申请评估、鉴定的风险;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风险;申请财产、证举保全的风险等。
二审阶段的风险。不在法定期间内提起上诉的风险;不在法定期限内提交上诉材料的风险;不按时缴纳上诉费用的风险等。
执行阶段的风险。超期申请执行的风险;被执行人无财产供执行或财产不足以执行判决或调解书确定的数额的风险;案外人对执行标的异议的风险;被执行人申请再审引起执行中止或终结的风险;败诉方还应面临财产被查封、冻结无法进行正常生产经营的风险。
3.积极评估和防范诉讼后的风险
在生效判决执行完毕之后,也存在因诉讼而带来的风险,如被执行人申请再审或司法机关决定再审的风险、因执行错误而执行回转的风险等,对这些跟诉讼密切相关的风险,企业家们也不应忽视。
4.败诉后谨慎选择申诉
在各类诉讼中,企业及其诉讼代理人虽然竭尽全力,有时也难免在终审中败诉。尽管各类诉讼法都规定了再审程序,但在我国目前的司法体制下,再审立案的标准较高、立案率低、再审周期长、诉讼成本更高,企业在作出申诉决策时还是应该谨慎从事。在作出决策前应聘请有经验的律师就申诉的可行性进行周密论证并就申诉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作出评估和预测。
5.合理预测和评估诉讼行为本身对企业或企业家所带来的机遇或风险,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
诉讼行为本身对企业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该企业的客户、消费者、股民等仔细审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服务理念,对他们而言,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点小的偏差是难免的,关键是企业是否勇于承担责任,并以此为标准来决定该企业和品牌是否值得信赖。面临诉讼,企业应对失当,可以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严重受损;应对得当,则会博得更多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
诉讼风险是企业法律风险当中比较常见的风险。也可以说,在法制越来越健全、人们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企业的法律风险,最终都有可能表现为诉讼风险。但是,正如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以诉讼来解决,企业法律风险绝不等于诉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