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开启内循环,外贸被唱衰,外贸人如何自救
“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是我国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但是内循环为主体的战略一出,外贸行业随即被唱衰,那外贸行业真的会进入所谓的寒冬吗,外贸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外贸增长有压力,双循环方针出台
众所周知,当下的外贸人并不好过,疫情叠加政治动荡的影响让中国外贸今年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困难局面。
一是海运费居高不下。“缺柜、缺船、一箱难求”局面有所缓解,但运力紧张、运价高企问题依然突出。
二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于毅说,企业反映生产成本上升,出现了“出口不增收,增收不增利”问题。
三是全球供应链瓶颈尚未缓解,芯片等重要原材料短缺持续困扰企业。全球疫情起伏反复,给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不利影响。
四是俄乌冲突影响。与俄乌有业务往来的外贸企业受到汇率波动、结汇困难、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交通运输拥堵和延误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因为外贸增长近年来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过多,且当前逆全球化趋势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经济加速脱钩的现实之下,国家制定了双循环的大方针,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道路。

二、内循环为主流,外贸企业遭遇困局
但是经济“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战略方针出台后,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众所周知,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但是近年不论是疫情影响,还是中国与欧美国家在政治及科技领域产生的对抗,都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现在可预见的情况就是出口贸易增长进入瓶颈,所以国家要要扩大国内投资与消费,通过国内14亿人口的消费和投资的潜力,来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内循环为主当然自有其好处,如果成功撬动国内14亿人的巨大市场,那么经济增长就将不再受到海外市场的影响,中国经济能走向更健康且可持续发展的自主之路。
但短期内改变以往出口为主的方针必然会给国内的外贸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大量出口商品短期内转内销,国内的消化能力比较有限,会导致部分外贸企业面临有货卖不掉的情况,只能主动减产,进而可能会引发企业经营问题。
其次,是外贸与内需市场存在巨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指贸易方式,甚至是市场需求。有些产品在海外有市场,在国内就很少有需求。所以很多企业必然面临没有销路的情况。
再次,是外贸企业拓展销售渠道难,外贸出口主要是订单式销售,转向内销后有的企业缺少市场销售渠道,对市场准入、销售、结算等规则不熟悉,争取国内订单比较困难。
最后,是一些国内的工厂只是从事代工和组装,所有产品的设计、技术、款式属于国外客户,如果国内没有厂家提供技术支持和订单,产品生产都成问题。

三、危机之下,外贸如何自救
外贸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双市场的优势,在抓好海外市场的同时,更要主动进行内销转型,用好国内的新机遇,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将挑战变为机遇。
企业转型当然会遇到诸多困难,但大家要明白,这其实是中国制造业在转型期势必会经历的阵痛,唯有真正完成转型和升级,企业才能将长久地经营下去。不然必然会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逐渐没了踪迹。
基于格兰德多年的外贸和企业服务经验,这里给大家提供如下建议:
1.拓市场保订单,稳定双向循环主体。外贸企业要坚定不移地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让两个市场互为补充,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销售空间。根据格兰德选市场提供的建议,在新政策之下,RCEP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是最值得开发的海外市场,外贸人要把握住机会。
2.双市场经验互补,快速开发。要将国际通行的经营方式、经营技术引入国内,尽快构建适合外贸企业的国内营销网络。同时加快研发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克服外贸企业在内销过程中的“水土不服”。
3.做好品牌构建,加强推介与宣传。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打开知名度。尤其要借助网络直播、网红带货等新兴方式,提升拓展网上销售能力。

4.发展服务贸易,提升贸易地位。企业要积极转型升级,从生产加工环节向产品研发、设计、渠道、品牌推广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拓展技术、文化、金融等知识型服务贸易领域的业务,以此来作为营收增长的动力
最后,要明确的是,外贸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在产业链上地位也依旧不可撼动,所以外贸人大可不必怀疑行业发展。跟着政策走,就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