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工厂复工,中国订单大量外流,外贸人如何应对
中国外贸的“至暗时刻”到了!
大批在去年流回中国的外贸订单现在又流出去了,中国的大批外贸工厂面临着订单断崖式下跌甚至是无单可接的危机。
再加上国内执行着严格的防疫措施,导致许多地方的工厂无法按时开工,那交货就成了大问题,不少采购商更是开始了大批量的毁单。
一、越南全面复工,中国订单大量流失
随着东南亚国家逐渐放宽入境限制,工厂生产逐渐恢复,东南亚各国的订单需求便开始出现“过山车式”反弹。在众多东南亚国家中,越南的反应最为明显。
自从越南3月中旬开放入境之后,越南3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67.3亿美元,环比增长36.8%。其中,出口340.6亿美元,增长45.5%;进口326.7亿美元,增长28.7%。现在华北地区海运到胡志明的航线,部分箱型运价涨幅已超过50%。
根据格兰德官网提供的越南进出口数据,越南货物贸易一季度累计进出口总额达1763.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净增221.7亿美元)。

在众多行业中,尤以农产品出口和服装制造业的出口最为势头强劲。
据了解,农产品的出口增速已经达到了18-19%,服装行业的某些工厂海外订单甚至已排到今年第3季度。而这些订单中,大量的服装纺织订单均是从中国工厂流过去的,其中甚至包含不少中国企业主动转移过去的产能。
二、中国外贸面临严峻的订单流失危机
其实不止是服装纺织业的大量订单转移到了越南,中国工厂面临的产能转移远比大家想象的要更快速,更大规模。
白色家电、摩托制造,鞋服生产等等行业的订单都在逐步南迁,或是以订单流出的方式,或是直接在东南亚建设生产基地,例如佳能、三星、耐克、三菱、东芝、优衣库、富士康等等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了越南。
以制鞋产业为例,根据格兰德选市场提供的市场数据,2017~2019年中国蝉联世界鞋履第一大生产国,但产量占比由57.5%下降至55.5%,而位居第2~4名的国家印度、越南及印度尼西亚的产量合计占比分别为19.6%、21.4%、21.6%,呈上升趋势。
一键获取海量产品市场分析报告,快速摸清市场销售情况>>>>>>

拿越南来说,其每年对外出口的鞋类从2010年之前的不足50亿美元达到了2019年的183.18亿美元,十年翻了三倍多。这其中的代表企业就是耐克。
2021年,越南生产的耐克鞋占总鞋产量的51%,越南成为耐克最大的代工生产国。而在2010年以前,中国是耐克鞋类产品的最大制造国。
2020年,越南生产的耐克鞋产量占总产量的50%,中国的产量仅有22%左右,到21年,越南的耐克鞋产量是51%,再次上升,中国产量则下降1%,占比21%。而这1%的产量便是从中国流至越南的订单。
现在,生产订单从中国流至东南亚几乎已经成为了不可逆的潮流,因为对于企业而言,这些东南亚国家拥有优于中国人力、土地、出口税收等方面的成本优势。
还是以越南为例,越南的劳动力成本远低于中国。胡志明市劳动者的平均月收入全国最高,为 890万盾(约2480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年工资65241元,平均月收入约5437元。
不仅如此,越南土地廉价、环保要求低,当地政府还制定大量针对海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再加上其地理位置优越,全国拥有众多沿海城市且港口资源丰富,十分利于商品的运输,所以成为了大量企业转移订单和产能好地方。
三、外贸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那针对这种“邻居之间抢饭吃”的行为,中国的厂商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信仔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三点思路:
1.寻求技术转型,打造核心竞争力
要知道,从中国转移出去的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订单,几乎不涉及高端生产。因为越南工厂虽然生产成本低,但是工人文化程度低,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加工工作,大部分技术工作都完成得不好,并且工人经常罢工,不服从管理。
这与中国具备的三重劳动红利(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大量技术工人、大量工程师)有本质区别。所以,国内的生产商可以从这里发力,积极寻求企业转型,大力发展核心技术,脱离廉价且没有技术含量的代工生产。
要知道中国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已经转型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比如大家熟知的欧菲光、歌尔声学、宁德时代等企业。他们如今都是依靠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利来获取海外订单,这样既不用担心被同行低价恶性竞争,也不用担心客户轻易转移订单。

2.开辟内销渠道,内外贸一起抓
第二个思路是想办法打开国内市场,推进出口转内销,这也是国家目前正在执行的大方针。传统的外贸企业应该顺应国家在经济上大力推进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在产品贸易上做好两手准备,不要把宝全部押在国外市场。
既要积极寻找新的海外市场,同时也要大力拓展国内市场。要知道国内14亿人口的大市场,各种海外企业都想过来分一杯羹,加上国内生产商可以说有先天的竞争优势,何乐而不为!
3.“打不过就加入”,选择出海建厂
第三点就是向已经出海的厂商学习,既然海外有更加优厚的生产条件,如果条件允许同样可以将生产线进行转移,将代工生产放在海外,直接从源头降低生产成本。
要知道南下至越南建厂的并不止那些国际大厂,相当一部分其实是中国的本土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企业就走上了南迁的道路。
可以这样说,转移到越南的很大一部分产能,是中国企业主动迁移过去的。
首先是国家需要发展高端制造业,而越南承接了很大一部分中国急需转移的过剩低端产能,为国内的高端产能腾挪出市场空间。其次因为越南工厂提供相对简单的装配工作,其实也为国内的相关元器件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最后,关于网络上甚嚣尘上的“越南制造”会代替“中国制造”,信仔的看法是:
虽然越南在环境管控和成本上比中国有优势,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一地位就是越南望尘莫及。而且中国的工业门类齐全,供应链完善,基础建设完备,等等的条件都是越南难以企及的,所以大家从事实出发,理性看待就好。
此外,“中国制造”早已不是大家所追求的目标,现在大家更应该将目标放在高端转型上,努力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