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注销清算风险管理

企业注销清算是国家税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征收管理、堵塞征管漏洞的最后屏障。本文就如何加强企业注销清算风险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
企业注销清算管理的现状
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申请注销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往往是或老店新开、或逃避处罚、或明销暗存,无论哪种注销都隐藏着巨大的涉税风险和执法隐患。在历年税源清查专项行动中,总能发现一些纳税人在企业注销时玩“变脸”。
部分纳税人当经营失败时,为了逃避责任,往往不办理注销登记就自行消失。一方面税务机关对这些企业缺乏有力的追究手段,既使发现问题也无法追究;另一方面也发现有的纳税人,在经营状态太差、经营场所拆迁等情况下,不按程序向地税机关报告,就自动停业、自动消失或转让登记,增加了税务机关对税源监控管理的难度。
纳税人利用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或转移资产、企业解散办理的注销登记,并不是企业真的不存在,而是纳税人通过注销登记、变更企业或法人名称等手段来成立新的企业。
纳税人看似注销税务登记,但银行账户却存在,且经常使用。《征管法》及实施细则都明确规定企业的银行账户应全部报税务机关备查,并在税务登记中填写。但没有明确注销企业不注销银行账户,责任由谁来负,税务机关在检查中很容易忽略对注销企业银行账户的核查,这些企业往往把经营地址转移到外地,而利用这些账户偷逃税款。
企业注销清算风险管理的建设
企业注销登记在税收管理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薄弱环节,我们不能只注重开业登记而忽略注销登记,及时堵塞征管漏洞,规范税源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税款流失。
(一)完善税务登记注销管理制度。加强与工商部门的协作,确保工商部门注销企业执照时,须取得税务登记注销相关证明;建立注销企业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注销企业的名称、法人代表、纳税情况、注销时间和注销原因等内容,以备在后续管理中查询,让违规者无所遁形;规范非正常户认定、注销程序,明确注销登记的条件和具体要求;定期走访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及时掌握企业动态,降低非正常户认定率;对于长期不申报的非正常户进行公告注销,并记录在案,对上述企业及有重大偷(逃)税行为而注销的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监控,让这些人在以后新注册公司无法担任法定代表人。
(三)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加强对企业的宣传,使纳税人员了解注销清算中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提醒企业依法清算;建立对恶意逃避清算企业股东追查制度,对发现有恶意逃避清算的企业积极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对恶意逃避清算的企业或不经清算就注销企业的股东,通过税收征管系统和金融企业对相关股东的资产进行监控;建立注销公告制度,严格履行注销手续,对长期不申报的非正常户定期公告,公告以后再履行相关注销制度;凡企业不按《征管法》规定办理注销的,税务部门将不再办理新的税务登记。
(四)从严规范企业注销清算行为。在对企业进行税务注销清算时,除要求其报送规定资料以外,还要提供企业董事会决议,清算组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提出财产作价和计算依据、制定的清算方案等资料,说明有关资产、债务、债权的落实处置情况。视企业规模大小,组织检查人员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确认企业注销行为的真实性、有效性,对企业注销前两年度及注销当年的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包括正常经营所得及清算所得)进行纳税评估和核查。
(五)不断提升全员风险执法水平。完善业务培训激励机制,提高基层税务人员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创新的积极性。针对性地开展税收、财务及相关税收政策法规的学习,对于工作中经常碰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开展业务交流与讨论,切实提升执法人员的实战能力。
(六)发挥中介机构作用提高效率。在企业注销清算的过程中,由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作用,来辅助企业完成注销清算工作,来提高企业注销清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