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为例,解析信用证业务的政治风险
2022年2月,俄乌冲突再起,势必给外贸行业带来巨大震荡,做信用证业务的外贸人是否已经瑟瑟发抖?此次冲突的影响相较8年前克里米亚事件之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乌克兰政治风险引发信用证付款风险
2014年,宁波多家小家电出口企业陆续遭到乌克兰银行无法议付的情况,这些企业都是通过乌克兰U银行开具的远期信用证,与某集团买方开展出口贸易。在俄乌克里米亚事件以前,双方贸易比较正常。随着俄乌边境地区局势的日益复杂,地缘政治冲突、区域动荡给当地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战乱冲突等多种原因,U银行经营陷入困局,银行停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撤离原经营地,并中断与债权人的联系。近十家企业信用证项下的三十余票货款到期后无法正常议付,涉案金额累计达3900万元。这是典型的由于政治风险引发的信用证付款风险案例。
信用证业务并能不是100%安全的。其实,除了战争、内乱以外,政治风险还有其它多种表现形式:
1、开证行所在国家或地区颁布法律、法令、命令、条例或采取行政措施,禁止或限制开证行以信用证载明的货币或其他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向被保险人支付信用证款项;
2、开证行所在国家或地区,或信用证付款须经过的第三国颁布延期付款令;
3、开证行所在国家或地区发生战争、内战、叛乱、革命或暴动,导致开证行不能履行信用证项下的付款义务。
以8年前事件为例,面对当前俄乌冲突事件,建议出口企业:
第一,密切关注当前乌克兰整体局势变化,强化订单风险评估;
第二,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控制出运节奏,避免产生大额应收账款;
第三,加强与买方日常联系及收汇跟踪,尤其是加大对逾期未收汇账款的催收力度。
二、信用证业务的其他风险不容忽视
1、要评估开证行所在国家、地区的风险。“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由于战争、内乱或者国家外汇管制等政治风险引发信用证风险的案例已经发生多起,出口企业应特别关注。
2、要评估开证行自身的信用风险。一些国家、地区银行自身的实力有限,其开出的信用证,信用等级并不高。此外,还有部分国家地区金融业高度开放,设立银行的要求不高,银行数量庞大;美国等国家、地区还有一些非银行机构也可以对外开具信用证。此类信用证万万不可按常规信用证来对待。
3、要评估信用证“软条款”风险。实务中,部分信用证设置了买方(或第三方)验货等约束类条款。此类业务项下,买方通过开证行,很容易找到不符点,“合理”解除银行付款责任。当然,对于经验丰富的出口企业来说,“软条款”的识别并非难事。
4、要评估货权丧失的风险。信用证结算方式相对安全,其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可以有效控制货权。但在实务中,信用证项下丧失货权的情况屡见不鲜。“1/3提单自寄”、“电放提单”、非海运运输、记名提单、货代提单、货运收据等等,都可能使货权在未有开证行付款或承兑情况下丧失。此时的风险,其实不再是纯粹的信用证风险,而已经演变为“类赊销”的信用风险。
5、要评估出口商自身操作风险。出口商应该严格按照信用证条款或商务合同条款要求操作,尽量避免“授人以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