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微企业大量涌现,开展小微信贷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其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因此,小微企业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及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特有的一些特点,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合理
目前小微金融业务尚在初期阶段,许多商业银行并没有设立相应独立的部门,审批与风险控制仍由个人信贷业务部门来执行,而且受传统管理经营体制的影响,商业银行信货风险管理尚缺乏统一的风险控制流程。由于小微企业客户多、杂、散,其融资需求金额少、频率高、时间急,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独立的小微企业信贷运作模式,这就要求首先建立起适当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2.信用评价体系不合理
许多商业银行没有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估体系,无法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采取相应的评价方法。小微企业因其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如果实施与大型企业同一信用评价标准,必然信用不足,形成信贷门槛,从而无法满足小微企业“少、频、急”的贷款需求。
3.贷款定价机制不科学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主要依赖提高授信条件来删选客户,对获得准进资格的客户统一采取基准利率上调一定幅度进行贷款定价。该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提高了小微企业在银行信贷市场上的准进门槛,且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定价也没有充分体现收益与风险的思想。因此,商业银行应采用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即遵循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市场原则,按风险程度确定有弹性的利率机制,考虑小微企业所处行业与发展阶段,以利差来弥补其信贷风险。
4.信息反馈机制不够完善
一些商业银行的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客户经理对企业所处环境及本身经营情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反应不及时,贷款用途与抵押资产监管不到位,“重贷轻管”,使得贷后检查未能达到预期的风险控制目的。同时,现阶段商业银行大多没有建立完善的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手工记录与主观判断较多,不注重对小微企业贷款数据积累与信息管理,较难对不良资产进行风险预警与信息反馈,事前防范不足,增大信贷风险成本。
5.小微金融产品与服务不足
目前,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面向小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品牌,但总体来看,业内产品的客户定位大多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真正面向以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仍然不足。同时,商业银行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担保措施等契约条件设计均显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