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出口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出口方提供给进口方商业信用后,由于进口方自身、交易过程中涉及的第三方或者进口方国家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出口企业无法按期按量地收回货款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所以,进行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势在必行,通过建立信用管理体系,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员工考核和培训,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管理等措施可以起到降低企业出口风险的作用。
一、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一)在接触新客户时,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是最基本的信用管理手段。外贸公司可以通过国家官方平台获取客户相关的信用资料。
(二)同时,还可请进口商银行协助提供进口商在该银行的资信状况。出口企业要善于运用银行在这方面的资源。
(三)如果需要对进口商进行更详细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一些第三方信用咨询公司(如格兰德信用)直接对其进行详细的信用、资信调查。在对进口商的信用情况了解后,企业就可以据此选择最合适的贸易方式。其次对“老客户”的付款状况也要监督,随时了解、注意老客户是否有延迟付款的情况发生。
二、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员工考核和培训
国际贸易公约和条例都是在不断改进中的,所以就需要对业务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同时还要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港口的惯例,接触各种与货物合同履行相关的环节,例如商检、装运等。在我国外贸合同纠纷中,不论是出口公司对合同履行的不重视、不能按质按量履行合同,还是由于合同条款有纰漏、业务操作不规范,而给国外公司钻空子的机会,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三、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管理方式
(一)国际保理业务
国际保理业务是一种介乎于托收和信用证之间的、兼具商业和银行双重信用功能的货物收付方式。时至今日,对众多的中国出口企业而言,国际保理业务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我国的保理商数量有限,保理业务发展缓慢。所谓出口信用保险,早在19世纪初就在英国出现了,它实际上是各国政府为推动本国产品和服务出口而建立的官方信用支持机构。
(二)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指外贸企业在经营出口业务中,向保险公司或政府有关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保障得到大部分货款的一种信用担保形式。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很多外贸企业对办理出口信用保险都有了明确认识。
当然,上面提到的这两种业务方式因为花费费用高,所以很多企业不会选择保险业务。这就要求中国出口企业要努力提高出口业务的盈利水平,主动放弃一些风险较高、但利润率低的交易。
四、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出口企业信息交换平台
采用信息共享的方式将恶意诈骗的外国公司资料予以公布,防止更多的出口企业受骗上当。国际信用风险管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全球贸易额不断攀升的今天,国际信用风险管理已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信用风险管理的实施需要出口企业、金融部门和国家相关部门之间相互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