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日益完善,内控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认可、被企业重视。尤其是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提速,各类中小型企业外部环境条件对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影响的方式、内容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面对这种社会环境条件,中小型企业必须改进和创新传统的内控与风险管理模式,通过不断丰富功能、优化结构,来有效防范生产经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中小型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合理配置权限
企业最高管理者自身和其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明确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并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管理层的决策程序要做到科学的规范;完善企业管理层的监督机制,必须让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及公司财务,使财会机构的设立、运行和管理符合国家有关会计法律法规,并且把公司的财务治理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合理配置。
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在企业内部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编制详尽、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内部管理手册,使员工掌握企业机构设置、岗位分配与责任、业务流程;在企业管理层及基层开展有关内部控制的培训,增强企业内部所有人员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努力建设良好的企业内控文化和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营造全体员工尽职尽责的工作环境。
确保信息沟通渠道的顺畅性
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每年至少要召开两次全体员工工作会议,并且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同时,组织机构所编制的管理遵循制度,应当有利于经营管理、信息畅通以及反应灵活的运行机制。中小型企业应当建立员工向管理层反映问题以及建议渠道,紧急情况下可通过网络、办公电话以及面谈等形式,加强交流与沟通。
完善内控制度
第一,明确内控目标。在明确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指导基础上,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同时,还要设计业务控制流程中应当明确该制度的管控目标,这样才能确保经营决策得以有效执行,生产经营效率得以提高。同时把内部控制运行流程与人员、制度进行有效的融合,有效地促进全部门全员的协调。另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与考核,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第二,加强内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内审是监督核查企业内部各项控制活动,确保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企业必须重视并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高素质的内审人员,对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防范企业风险,加强管控,设计内控时,需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预防。通常要落在某个具体控制点上,正确利用技术手段对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非常重要。比如,销售收款过程中,控制重点在于款项及时入账;关键控制点是票据管控与收回款项核对。实践中,利用有效的控制技术手段,是应用内部票据牵制、网络系统管控以及网络平台管控。具体的控制措施是依靠岗位牵制,或者进行独立部门的内部监督审计。在风险内控设计过程中,应当根据控制目标,针对对象设置控制技术手段。由于企业内控业务内容、控制目标不同,与之匹配的管控措施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当对其进行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