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风险和管理办法

任何的融资行为都会带来风险,一起看看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风险和管理办法。
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
一、我国融资风险主要分类
1、国家经济政策导致的融资风险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对其生产经营、市场环境及融资产生影响。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根据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变化作出及时应对,就会在融资中遇到风险。比如如果该企业所处的行业是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的行业,那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风险就会比较大,一旦得不到正常的资金供给,企业就很难生存下去。
2、管理水平低导致的融资风险
管理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的管理观念落后,内部管理基础工作缺乏以及管理环节薄弱,员工素质不高,对市场的潜在需求研究不够,产品研制的技术力量有限,无法科学预估行业形势和市场行情等。一些管理上的缺陷导致中小企业后劲不足,再加上高开业率和高废业率使得商业性金融机构非常谨慎。无论是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会面临诸多融资障碍,融资风险都比较大。
3、经营不稳定导致的融资风险
中小企业对经济环境的依赖性较大,因此对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有较强的敏感性。而国家经济政策、宏微观经济环境变化、行业竞争态势的加剧也会增加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竞争实力不够、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往往先受到市场的冲击。经营风险的增加也会使中小企业的经营稳定性遭到破坏,进而更难满足市场融资的条件,融资更加困难。
4、信用危机导致的融资风险
中小企业信用不足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财务做假账、核算混乱、拖欠账款等行为都会对自身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不够透明,银行等金融机构或其他投资者很难通过一般渠道获得,这无形中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防范方法
1、从企业管理入手
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的管理工作,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要职责明确,也要建立经济业务处理的分工和审核制度。中小企业要对每一个资金运作项目进行科学严谨的可行性评价,不能盲目投资,更不能盲目融资。关注融资成本、融资顺序与融资方式。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完善财务工作中对债偿工作的监督与控制,健全各类融资活动的后续跟踪管理。建立并实施融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赋予相关员工实时收集信息、传递信息的责任。
2、从财务分析入手
定期进行相关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财务工作人员、资金运作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
3、从融资方式入手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融资渠道是不同的。由于企业财务状况、生产能力、信用水平、社会认可的程度等不同,需要不同的金融市场来帮助企业进行融资。中小企业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融资渠道,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