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风险管理

农业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集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于一体,这导致农业企业风险管理具有自身的行业特征。 按照风险形成的不同层次, 农业企业的风险可分为三类,即自然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这三个层次的风险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很难将其割裂后进行孤立的理解和管理。
自然环境风险
1.自然资源风险。自然资源风险可以理解为正常条件下的自然环境风险。 农业企业生产的自然特性与其所占用资源的量、 质和地理位置都密不可分, 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农业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 在数量方面,相关资源的短缺会严重 影响农业企业的生产营运。在质量方面,环境污染对资源质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会从根本上影响农业企业的效益。与此同时,资源的地理位置也直接决定了农业企业的营运成本高低。
2.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可以理解为异常条件下的自然环境风险。 由于农业的生产特性,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相比其他行业更为敏感和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两条巨灾多发地带都涉及的国家,气候变化大,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 这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近年来,我国每年农田受灾面积达7亿亩以上,受灾农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 20%-35%,造成粮食损失200亿公斤。其中干旱、洪涝、冷灾、寒害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天气灾害。 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截至2008年1月31日,我国2008年1月10号以来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共造成 18个省份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亿元。自然灾害一方面会影响农业企业的产量, 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农业企业的产品质量, 这都会增加农业企业的风险, 造成农业企业效益不稳定。
市场环境风险
1.政策体制风险。柯柄生指出,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一个主要的风险源于不稳定的政策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时期,农业政策的稳定性较差。整体而言,农业政策的调整总是朝有利于农业经济 发展的方向进行,但就个体而言,它不可能对每一个农业企业都有益。 国家工业化政策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农业经营规模却跟不上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工业对农业在资金、 技术等方面的回馈率较低。这一体制原因将使农业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受到损害。
2.市场竞争风险。在一定的政策体制下,市场竞争主体行为的相互影响也将给农业企业带来风险。按照五力模型的 理论架构,对某一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的市场主体可分为五类,分别是购买者、供应者、业内企业、潜在的进入者和替代品生产者,随后又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补充了第六种力量, 即互补品生产者。对农业企业而言,购买者的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企业的销售风险,而供应商因素则影响着农业企业的采购风险,这都需要农业企业关注供应链上下游的产品质量和供给周期 问题。同时,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生产者、互补品生产者和业内企业则一起决定了农业企业所在行业内竞争关系的变化。
企业内部风险
1.观念风险。一般而言,管理者忽视危机的征兆、不重视对风险的监测都是因为企业未能对不确定性做出恰当和及时的反应。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起步较晚,且以中小企业居多,普遍风险意识淡薄,对加强风险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说,风险观念的落后是我国农业企业内部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技术风险。农业企业往往是新技术应用的载体,但新技术优化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是有条件的。 农业企业生产对象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这决定了农业企业生产技术的一系列特点,包括生产对象的不稳定性、区域环境的适应性、操作者水平的差异性。此外,有些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考虑农业企业产品消费者的安全, 例如基因技术的应用等。即使采用的技术在这几个方面都没有问题,也还存在着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风险。
3.管理风险。农业企业的管理风险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在人员组织方面,农业企业生产人员的来源、 生产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技能都不易把握和提高, 这使得农业企业难以优化和实施有效管理。其次,在生产经营方面,农业自然再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企业生产的原辅料以有机的、 生物的或化学物料为主,因此,运输、存藏和使用这些物料的工艺难度相应较大, 这构成了农业企业生产营运方面的不稳定因素。最后,在财务运作方面,农业企业的资本结构、资产结构、财务信息的透明、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也都加大了农业企业的内部管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