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行业,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主要内容有: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建议。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1、宏观层面的风险来源
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较小,担保风险会有所增加。不完善的担保制度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也会增加担保风险。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是实行比例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虽然有的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2、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征信体系不够完善,出于自身利益国家部门会对自己持有的部分信息进行垄断保护,这会加大信息采集难度。在征信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淡薄且处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往往存在着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甚至会拒绝征信工作的展开,大大加剧征信难度,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大打折扣。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评级过程主要参考受评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信息来源不够透明,最终会降低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建议
企业要优化内部控制管理,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展开提升。无论是政治素质还是职业道德都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宣扬,确保中小企业担保行业的良好的文化氛围营造,增强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企业可定期展开培训,保障相关人员从业资格的考核,满足人才的任用标准,确保担保准入机制的优化。企业要展开奖惩机制的应用,避免发生暗箱操作及违规操作的现象。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满足相关条件,比如资信等级、企业治理、企业发展等,确保符合国家的相关产业法规。科学设定担保指标,担保机构可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单笔最高担保额度和担保期限。根据自己的实力,按“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提供担保。
在企业建设过程中,要进行多个部门的风险分担机制的应用,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进行风险分担比例的优化。企业要进行商业性保险的优化,进行担保机构的优化建设,确保各个再担保体系的健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