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如何管理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产生于销售与回款业务流程中的许多环节,各业务职能部门应各负其责。信用风险是一个综合性的风险,它与其他风险密切相关,如信息风险、市场风险、客户风险、管理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等。一个企业如何管理信用风险呢?本文主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事前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具体包括:
⑴ 客户信息的搜集和资信调查;
⑵ 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⑶ 客户信用分析管理;
⑷ 客户资信评级管理;
⑸ 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事中管理--内部授信管理制度
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又包括4个方面:
⑴ 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
⑵ 客户信用申请制度;
⑶ 信用限额审核制度;
⑷ 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
3.事后管理--应收帐款监控制度
关于应收帐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度化:
⑴ 应收帐款总量控制制度;
⑵ 销售分类帐管理与帐龄监控制度;
⑶ 货款回收管理制度;
⑷ 债权管理制度。
货款回收工作职责分工要有合理性。货款回收是一项直接关系企业利益且部门交叉较多的工作,必须从部门的管理目标、主要职能、专业性及效率等多种角度考虑其职责分工及业绩考核。同时,由信用管理部门实行对整个货款回收过程的监控机制也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改进货款回收工作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