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风险管理

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承载着经济发展,保障就业,科技创新等重要的职能。随着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小微企业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产生了诸多风险问题,通过分析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找出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
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
内部财务管理较为混乱、不正规。因小微企业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较小、员工较少,企业财产和个人财产之间的界限不明,普遍存在一人多岗现象,导致其内部财务管理较为混乱,缺少正规的财务记录,经常出现个人挪用资金、资金链断裂、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经营风险。
风险意识弱。内部财务风险防范都停留在口头上或书面上,没有深入员工的内心,整体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
缺少监督。因规模有限,小微企业设置的组织机构以精简为主,没有专门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便有也通常由财务人员兼任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很难实现经常化、制度化的内部监督,监督作用的发挥不尽如人意。
多为传统行业,竞争压力大。多集中在小型加工制造、零售贸易、餐饮服务等传统行业。
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很难保证经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且在采用传统的金融风控手段来进行小微企业风控管理时,总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所以,对于小微企业风控管理应更为贴近小微企业特性。
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
1.结合责权利,严格落实财务制度
明确责权利,规范内部财务控制。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财务制度不是摆设,制定好的财务制度必须在内部严格执行,发现漏洞及时修正、完善,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有序开展经营活动,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小微企业要基于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情况,遵守以收定支、匹配成本费用的基本原则,制定开支各项成本费用的详细预算限额,严格执行;基于自身财务特点明确预算科目和标准,规范编制预算,做好相应的审定、下达、执行等工作;基于前后年度对比控制预算,分析执行预算的情况,及时控制偏差,避免发生随意支出、开销等问题;适当奖励节约成本费用的员工,如果因个人原因出现开支超标的现象,不管是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负责赔偿,强化内部财务控制。
2.提高风险意识,防范好财务风险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规范或增加内部控制环节,防范或减少可能发生的风险。对高风险区域进行常规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已经发生的风险,善于转嫁,例如购买保险等。根据小微企业的运营特征和财务风险情况,可以采取设计收入循环、设计支出循环这两种方式,落实先进控制措施和采购支付控制措施、销售收款控制措施等,增强全员风险防范意识。
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风险防范控制措施应包括签订所有应当签订的合同;适当减少签字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由财务会计部门统一处理财务单据,方便查账;及时清理应收账款,结合实际情况设置警戒线,防范好相应的风险;分析企业筹资渠道,涵盖自留资金、金融机构筹资、商业信用筹资、银行网络融资等,在选择筹资渠道时必须综合分析企业现金流状况、经营状况,结合实际需求做出合理选择等。
3.强化内部监督,提高控制有效性
制定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内部监督职责、监督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的关系、实施内部监督的要求和程序,有效开展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工作。